鹽景別後輓歌

Sayonara, Salina!

台灣 / taiwan

劉岱恩 / LIU, Dai-En

民國60年代,新穎的扇形鹽田阻止不了產業凋零,這裡變成台灣最後的鹽田。產業移除後,僅剩遺跡在原地,像是被宣告死亡後,屍體逐漸原地瓦解。因為長期曬鹽,鹽分已存在於土壤尺度,光靠降雨是無法讓鹽田這個「建築」消失。我想要為扇形田舉辦一場告別式,安排「建築」的介入,讓「建築」消失。
在科技部的計畫中,教授提出在廢棄鹽田建置地下水管網,搜集雨水後,慢慢地讓水由管壁泡沫材滲出,將周遭的土壤鹽分帶走。我將此洗土工法作為前提,加上我對曬鹽產業的解構,重新提出一套景觀機制,讓鹽田建築消失。
建築體分為紀念公園與科研中心,藉由這棟建築的置入,保留重要紋理,並讓人得以用水平的方式感知超尺度扇形鹽田的弧度。以現況的大地翻模,再將下方土壤挖除,以新的角度重新參與在這個紋理之中。地下公園開挖土方會被回填至新建造的科研中心與未來的森林管理處上方,來作為回應過去挑鹽上堆這樣無形的鹽業景觀。
在未來,或許扇形鹽田的紋理在濕地生態發展下已經無法辨認,但仍有這麼一棟建築物,站立於扇形外輪廓的內海中,彷彿是一個墓碑,用最史詩的方式保留、紀念人曾經與這個消失的產業之間的依附關係,扇形鹽田的壯麗也將在此永遠流傳。

+ 00